中国发布猴痘诊疗指南:可通过飞沫传播
发布时间:2022-06-16 09:24:22 作者:单栗 点击:446 【 字体:大 中 小 】
据国家卫健委“健康中国”微信公众号,国家卫健委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印发《猴痘诊疗指南(2022年版)》,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、中医药管理部门一旦发现猴痘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,应及时按照有关要求报告,并全力组织做好医疗救治工作。
《指南》指出,猴痘属于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,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。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、血液、其它体液,或被感染动物咬伤、抓伤而感染。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,也可通过飞沫传播,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,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。尚不能排除性传播。
所有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。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。《指南》提示,猴痘潜伏期为5至21天,多为6至13天。发病早期出现寒战、发热,体温多在38.5℃以上,可伴头痛、嗜睡、乏力、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。多数患者出现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。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。
猴痘为自限性疾病,大部分预后良好。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、免疫功能低下人群,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、病毒暴露程度、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。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%,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%。
《指南》介绍,国内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,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。在对症支持治疗方面,应卧床休息,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,维持水、电解质平衡。体温高者,物理降温为主,超过38.5℃,予解热镇痛药退热,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。
保持皮肤、口腔、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,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,以免继发感染。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。
对于猴痘引起的并发症,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,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。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。出现角膜病变时,可应用滴眼液,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。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、脱水降颅压、保护气道等治疗。
在中医治疗方面,根据中医“审因论治”、“三因制宜”原则辨证施治。临床症见发热者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、升降散、紫雪散等;临床症见高热、痘疹密布、咽痛、多发淋巴结肿痛者推荐使用清营汤、升麻鳖甲汤、宣白承气汤等。
患者常存在紧张、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时,应加强心理支持、疏导和相关解释工作,根据病情及时请心理专科医师会诊并参与疾病诊治,必要时给予相应药物辅助治疗。
《指南》提醒,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,在土壤、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。对热敏感,加热至56℃ 30分钟或60℃ 10分钟可灭活。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,对次氯酸钠、氯二甲酚、戊二醛、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。


杭州女童坠亡 警方已立刑案侦查


第二座中国女足主题球场将建在凉山瓦吾小学 校长:超半数学生在踢球


劳动课写入新学期课表!教什么?在哪上?


什么油不健康?医生:真正对人体有害的是这3种油


时隔两年多终有新车上市 爱驰汽车谋求从海外回归国内


未来50年虚拟孩子将司空见惯 长得与用户都很像


北京:居家办公期间员工工资水平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


圆梦星辰大海 征途永不止步


“阳性居家隔离不送方舱”是否可行?专家分析


教育部公布一重要名单!河南多所高校入选
